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区)动态
 

他,第一个将胜利红旗插上靖江城楼

信息来源:靖江市委老干部局    发布日期:2025-07-08 10:4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硝烟纵然消散,历史记忆却难以忘怀。在近期出版的《仰望》一书中,作者薛群、戚丽华夫妇深情记录了父亲薛先洛(1916~2014年)的故事。

薛先洛生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扬州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离休干部,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靖江首任县长,继任县委书记。回忆峥嵘岁月,这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者曾写道: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任伪警察局长的陶明德准备投向国民党,我们发起攻城斗争。陶明德见伪军军心涣散,遂放弃反抗,主动投诚。我率先进城将战旗插上城楼,城内外一片欢呼……

山河破碎 求学梦阻

1916年,薛先洛出生于靖江市生祠镇东进村的后陶家庄。祖父和父亲从牙缝里省出钱来,将薛先洛送进私塾读书。全家人把希望寄托到他身上。1937年,勤奋好学的薛先洛考进了吴江师范下设的简易师范班。学制一年,学员毕业后可取得小学任教资格证书,每学期的学费就只要十几元钱。正当大家专心致志读书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学校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教室被夷为平地,学校被迫关门。薛先洛的求学梦几乎被粉碎。后来,吴江师范校长和教员们,租了几间民房为教室,将简师班的学生再度召集到一起,教完了全部课程,并组织了分组实习,终于让学生完成了学业。

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薛先洛回到了老家生祠镇东进村,在准提庵小学当起了教书先生。当时,日本军大举进攻我国华东、华北地区。家乡靖江城也继上海、南京后沦陷。敌人疯狂地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抢掠,一些地方上的恶势力又趁机自立为王,敲诈勒索,横行乡里,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薛先洛虽然每月拿到几元工资,但由于日军入侵,苛捐杂税猛增,工资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家境不仅没有根本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国仇家恨、黎民疾苦,前途迷茫,多重怒火烈焰时刻煎熬着这位迷茫的年轻人。

浴血奋战 英勇抗日

时隔不久,风云突变,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席卷全国,抗日曙光初照靖江老家。那时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东进黄桥,消灭了韩顽何四旅(即国民党鲁苏战区副司令所属保安第四旅,何克谦为旅长,人们简称何四旅),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薛先洛所在的准提庵小学附近,也经常有新四军的工作队开展活动。他们有时走访宣传群众,有时召开大会,宣传共产党,宣传减租减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群众团结起来,同仇敌忾,抗日救国。这些对薛先洛的影响很大,他萌生了参加革命的念头。从此,他主动帮助新四军工作队写标语,搞宣传,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薛先洛数次遇险,将生死置之度外。有一次,已是靖江农抗会会长的他,接到通知赶往城里开会,半路上被日伪军抓住,但敌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当时,薛先洛口袋里有几张农抗会会员登记表,如果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危及自己生命,还会连累其他同志。紧急当口,他瞅准机会,悄悄拿出登记表放在嘴里咀嚼,嚼碎了再吞进肚里或偷偷吐掉。然后,他趁敌人麻痹之时,凭借熟悉的地形,飞快地跑进村子里躲藏起来,终于逃过一劫。

以上的类似经历有好几次,薛先洛都靠群众的掩护和自己的机智勇敢,一一化解。有一次被敌人抓住,他跟在解押的队伍中走了一里多路,才找到机会,趁敌不备,涉水过河,钻进竹园丛,逃出虎口。曾任薛先洛警卫员的刘金告诉薛群、戚丽华,在战争年代,有时为了躲避敌人和保障自身安全,住宿地一夜必须变更好几次。薛先洛身上的担子很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将战士和部队的生命安全时时放在心中。这样日夜操劳,他休息时间极少,十分疲惫又要行军,眼睛实在睁不开,就由警卫员架着,闭眼打个盹,下意识地挪动脚步。

1944年冬,薛先洛调任靖江县委城市工作部部长,加强加速地区的斗争工作。为夺取靖江的抗战最后胜利做好准备。按照县委部署,薛先洛派人打入敌人内部,瓦解分化敌伪军,策应解放靖城的战斗。

胜利旗帜 插上城楼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而伪警察局长陶明德顽固拒降。靖江县委在8月19日组织万人包围靖江城,给敌人施加巨大压力,薛先洛正是这次攻势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当时由于陶明德心存幻想,妄图等待国民党的军队来受降,已暗中接受了国民党的委任状。有鉴于此,县委作好两手打算,一方面强化围城,准备攻城;另一方面加强对敌人的分化瓦解工作,用张贴标语、模拟枪炮声等办法里应外合扰乱敌人。而原先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则全力对陶明德进行劝降,分析形势,晓以利害,督促其丢掉幻想,向人民缴械投降。同时,施加军事压力,将围城变为攻城。

作为城工部的负责人,薛先洛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推着“土坦克”(在小车垒上浸透水的棉絮制作而成)挡住敌人射来的子弹,逼近城楼,再朝敌人猛烈开火。陶明德在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打开城门宣布起义。薛先洛率先进城,第一个将革命的红旗插到靖江城楼上,宣示靖江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靖江的解放。

但战争并未从此结束。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薛先洛参加了解放战争,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薛先洛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为靖江第一任县长,继为县委书记直至1954年3月调离靖江,担任扬州地委、专署等领导工作。20世纪80年代离休后,薛先洛又全身心投入到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之中。

仰望先驱 赓续精神

2025年4月26日上午,靖江市举行《仰望》首发式。薛群介绍了成书经过:为缅怀薛先洛,薛群和亲属系统梳理资料,撰写文章,并收集与薛先洛生前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老部下和家属的回忆文章以及诗词、书法、照片等,经过3年努力,书籍《仰望》付梓出版。《仰望》从6个方面追忆薛先洛不屈不挠的革命人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及自律自重的优秀品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著书立说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有大量的文案工作要做。薛群年近九旬,用他自己的形容就是:承担如此重任,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离手忘字之难,稍一动弹大脑就有“断片”之困,疾病袭扰之忧,头昏脑涨气喘乏力是常态。面对这些困难,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薛群的爱人戚丽华在写书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薛群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半米见方的大纸箱。里面全是戚丽华搜集、整理、筛选出来的资料,仅影像资料就有2000多件。夫妻二人为了加深记忆,方便翻阅,记满了8册笔记本、手写了52万字的笔记,摘录了3376条文,终于完成了这部400多页的作品。

靖江市诗人、作家、离休干部朱根勋说:“这本书的问世,实质正是薛家根脉上的一次精神传递和文化传承。经过薛氏家庭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撰写薛先洛的书籍已有3部。它们自成体系,讲薛老之事,论薛老之道,仰薛老之德才,传薛老之精神。随着人际的世代交替的完成,精神、文化层面的薪火相传也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仰望》是传家珍宝,是无法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的精神财富。”

采访中,薛群、戚丽华夫妇回忆父亲,说到动情处又忍不住泪湿眼眶。他们说起一个细节:2012年4月8日,薛群夫妇用轮椅载着97岁高龄的薛先洛来到靖江步行街。行至德诚广场,薛老的目光被热烈、盛大的广场舞场面吸引,他忍不住用力提起拐杖,在空中比画指点,连声赞道:“这就是歌舞升平、太平盛世啊!”透过老人家的身影,薛群夫妇仿佛看到父亲在抗战中将第一面红旗插上靖江城楼的英姿,仿佛看到了作为靖江渡江支前总指挥的父亲带领靖江儿女连夜出征的情景,仿佛看到了胜利大会上与战友、百姓快乐起舞的父亲的笑脸……

版权所有:中共泰州市委老干部局    备案号:苏ICP备16011111号-1

联系电话:0523-86363255    传真:0523-86361512

离退休干部工作

江苏老干部

泰州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