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真抓实干 奋力作为 推动老干部工作“全面拓圈”
近年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重点围绕党组织建设、老干部活动、打造老党员工作室等方面,推进面上工作,全区老干部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下一步,将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工作方位,做好五四个方面的“三件事情”,推动老干部工作“全面拓圈”。
一、注重素质提升,拓宽银龄效能圈。坚持“内外兼修、上下齐抓”,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争先创优的新时代老干部工作队伍。一是先学先行做示范。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掌握各类涉老文件,持续夯实老干部工作者理论功底;围绕全年工作重点,探索老干部工作“本土化”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特色品牌,做到事事“有方案、有落实、有成效”,为全区老干部工作做示范。二是清单管理抓落实。在全区老干部工作系统实施“1+N”清单管理,即品牌亮点清单、基础工作清单和信息宣传清单,建立联系指导工作模式,老干部局成员分别挂钩四个片区,做到重要精神及时传达、政策业务适时指导,形成各级上下联动、协同合作的工作局面。三是调研把脉提质效。以调查研究为抓手,做好查漏补缺。年初,部署个人“微调研”课题、局机关调研课题,逐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调研步骤、内容、方式等要素;年中,开展广泛调研,侧重听取老同志的诉求、基层老干部工作者的建议,适时召开中期座谈,形成阶段性报告;年底,召开调研成果述评会,制定条目式转化清单,完善老干部工作系列实施方案。
二、聚焦难点重点,拓宽银龄党建圈。聚焦党建薄弱点、关键点,从组织建设、队伍管理、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着手,形成党员管理的闭环。一是健全组织,确保“根基牢固”。加大力度推进区级机关老干部党组织建设,在老同志聚居地打造党建综合体,组建“联盟式”临时党支部,吸收流动党员集中学习活动;推进临时党组织“标准+示范”行动,打造一批示范支部和特色品牌,组织观摩学习、经验交流,推动组织建设整体提升。二是激励作为,确保“枝叶常青”。做足严管和激励措施,在做好“三支队伍”分类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支部书记、联络员述职评议活动;经常关心“三支队伍”的实际问题,督促各单位按规定落实党组织工作经费、适时提高支部书记工作补贴,联合“组织口”,表彰先进个人,以实干导向推动“三支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三是凝心聚魂,确保“神形兼具”。一方面,深化“银龄说·微讲堂”品牌建设,搭建“老支书讲坛”“头雁课堂”等平台,以“老干部讲、讲老干部”的形式,引导老同志讲好创新理论和发展成就,进一步增强思想认同、提高学习成效。另一方面,针对新退休干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适应现象,结合荣退仪式,策划举办“退休第一课”,促其调整心态、及时“转岗”。
三、链接多方资源,拓宽银龄关爱圈。在充分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按月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链接更多资源,打造“乐享银龄”2.0版本。一是推动阵地服务向基层延伸。实施“一镇街一示范”行动,指导各镇街打造“示范阵地”,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党员工作室等场地,为老同志提供“尊老、智老、助老、乐老”四类暖心服务,共享基层学习、文体活动功能室,集聚“银龄”人气,打造老干部“家门口”的生活圈。二是推动医疗服务向退休干部延伸。基于离休干部进入“双高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优化离退休干部医疗待遇的具体措施,扩大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范围,联合定点医疗机构,为离休干部和部分退休干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提供入户诊疗、慢病管理、开辟就医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探索异地体检报销办法,确保老同志应享医护待遇不落空。三是推动养老服务向社会延伸。用好用足涉老政策,聚焦养老需求,协调民政、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点单式”个性化助老服务,不断提升老干部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四、放大头雁效应,拓宽银龄行动圈。持续提高“银发人才库”建、管、用水平,破解作用发挥“青黄不接”的困境。一是慧眼“识人”,让老同志有处作为。一方面,加大人才挖掘力度,走进卫健、农业、科技等条线,挖一批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充分运用老干部人脉优势,注重吸纳活跃在一线的老专家、老典型,组建志愿服务队,纳入省、市老干部信息化系统管理,充实“银发人才库”。二是悉心“育人”,让老同志乐意作为。将“银发人才”与“三支队伍”同培育、同管理,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重大项目调研等,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加强交流借鉴,搭建更多展示舞台,呈现老干部的精神风采、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营造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三是巧思“用人”,让老同志善于作为。按需引导“银发人才”在不同领域贡献力量:为大局提建议,引导“高精尖”银发人才发挥优势,参与人才引进、项目招引、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为基层办实事,用好主题党日活动、老党员工作室等载体,组织老同志下沉到村(社区),常态化助力基层治理;为群众出力气,打造2-3个“乐享银龄”系列工作室示范点,探索老同志用兴趣特长服务群众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