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2日下午,在泰州历史学会和兴化历史学会联合召开的纪念明朝宰辅高谷诞辰625周年座谈会上,只见一位耄耋老人精神抖擞地介绍高谷的一生。他说兴化五朝元老高谷幼承家风,奋力求学,十岁入县学成庠生,永乐三年十五岁中举,二十五岁登进士第,从此为官四十余年。高谷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皆得人心。高谷学识渊博,淹贯经史、工诗、善书法,一生著作颇丰。这位老人口齿清晰、语句流畅,赢得了到会人员的一片赞扬。他就是兴化五朝元老的后裔高岩老人。他今年97岁,1987年从市文教局岗位离休后,为了传承兴化人文历史,他以整理史料、关爱后代为快乐,一心扑在搜集整理史料,保护兴化历史文化遗产上。2015年在我市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他更是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遗余力搜集整理史料,考证兴化人文历史,申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群众称赞他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排头兵。
不辞辛苦,搜集历史文化史料
兴化历史源远,文化名人辈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宣传兴化,让人们了解兴化、热爱兴化、继承和发展兴化,高老离休后把几十年积累的人文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平时,他除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或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外,每天坚持2-3小时读书、看报,查找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同时,以文会友,通过书函到北京南京等有关地方征集史料,编写《高谷资料汇编》、《历史名人索引》时,除发函到各地图书馆征集和阅读中国人民大辞典等典籍外,还查阅有关家谱,历时七年之久,终于汇编成册出版。
高老离休以来,一干就是29年,先后编写了《高谷资料汇编》、《兴化历史名人索引》、《兴化历史名人诗钞拾缀》、《板桥诗词拾遗》、《兴化革命烈士传》等,还参加《兴化文化志》、《兴化戏曲志》等编写工作。同时向市志编纂办,兴化博物馆,扬州师范大学教授黄俶成教授等有关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兴化人文历史资料,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厌其烦,反复考证历史名人隶属
高谷是兴化人,高谷的故居在兴化城内,高谷的墓在兴化市西鲍乡新庄村,这是妇孺皆知、有目共睹的史实。但是近年来近邻县市竟有人通过网络、报纸、诗词等媒体宣传高谷是东台人、大丰人或是盐城人。高岩看了很是气愤,他不顾年高体弱,不厌其烦,多方查找资料,引证高谷的出生史实。高谷先世居河南怀庆,曾随宋炎帝南渡,始局维扬,自上世以儒业传到祖父高椿,占籍兴化。高谷的故居在兴化。高谷为官40多年,被誉为“五朝元老”的匾悬挂在明朝建的四牌楼上,高谷故居门前的益恭坊和四牌楼遥遥相望。并从查阅的魏氏家谱、沈氏家谱中有关资料中看出高家的家训家风。在泰州日报1996年10月16日新闻报道中有高家几辈人艰辛备尝,奋力学不辍,奋斗史实进一步证明高谷是兴化人。同时,为了证实高谷的墓地所在是老坟,多次和专家学者前往西鲍乡进行考察,先后撰写《高谷出生地考证》、《读明代王朝元老高谷墓寻访一文后》澄清史实。2015年,针对有人又散布说高谷是东台人的言论,高老又专门查找史料,反复辩驳,编印了《高谷》一书,花了近1800元印了200本小册子发给相关部门和领导,给予有力的证实。
另外,对《水浒》作者施耐庵的隶属问题的争论,高岩多次查找资料进行考证,撰写了《关于白驹隶属考证》一文,在泰州日报上发表,引用翔实的史料充分证明施耐奄是兴化人。高老这种不厌其烦,引用史料维护兴化历史名人隶属,受到干部群众的赞誉。
不遗余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兴化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几经沧桑,损失不少。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高老多年来,身为市政协文史组副组长,和其他政协委员一起,调查历史人文资源,在兴化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反复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多次向市政府及城建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成家大司马府被纳入拆迁一事,高老联合其他同志写信强调,这是文物保护单位不应拆除。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意见,专门派建筑队伍,仿照原貌进行建筑,现为金东门一景点。由于市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单位,使高谷、任大椿等名人故居修旧如新,供人们游览观赏。
为了修复“五朝”“ 元老”高谷陵墓,高岩和兴化市健康协会高家桐同志于2013年5月前往西鲍乡向干部群众宣传高谷的生平事迹,宣传、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修复高谷墓的重要性,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支持。
在此基础上,高岩和高家桐向兴化市原四套班子老领导介绍了情况,联名向市政府提出修复高谷墓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及时认真研究后批复同意,2016年已安排专项经费,修复高谷墓工程计划正在进一步落实。
余热生辉心犹壮,目前,97岁的耄耋老人高岩不忘初心,仍坚持读书报查资料、写文章,为兴化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