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中学89岁退休教师王永文义务编撰《人文兴化》会刊11年
阳春三月,春风扑面,菜花飘香。一天上午,笔者怀着敬慕的心情来到兴化市王家塘4巷3号楼302室,王永文的家中。只见他家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书架上一层一层地放着《人文兴化》会刊和各种文史书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全神贯注校对《人文兴化》会刊98期,他就是兴化中学老教师王永文,今年89岁,退休后,每天总是坚持读书、看报、收看新闻、记日记、写文章,从中寻找乐趣。
从2006年起,《人文兴化》会刊出了98期
随着2006年兴化市姓氏文化联谊会的成立,《人文兴化》会刊应运而生,王老师出于“老有所为,关爱后代”的目的,主动挑起“主编”这个角色,每期选稿、审稿、定稿、编排、打印、校对、分发赠送有关部门和老同志阅看都是一人承担的。11年来,他坚持在兴化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学习红军长征精神,从创刊到现在,已经出版了98期。《人文兴化》会刊是纪实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史类的民间刊物,集诗、书、画、文于一体。2009年,国家图书馆向全国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人文兴化》会刊也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内容,从此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老同志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平台
《人文兴化》会刊,从2006年至现在已出刊了98期(包括个人专辑),内容上有围绕党史、国史、党的优良传统方面的、有宣传兴化古今人物,弘扬历史人文精神,创作体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同志称《人文兴化》会刊是以文会友的好平台,是青少年教育的好教材。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王老师把本人曾经从兴化到井冈山旅游的路线图和参观井冈山革命圣地写的文章,把老同志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诗、书、画、论文作品专门出了特刊,赠送到相关部门和个人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在宣传兴化历史名城方面,王老师把收藏的孔庙(原兴化中学旧址)碑文,连同请专家学者译注的在《人文兴化》会刊上公布于世,并将肖扬东、莫其康等老同志撰写的关于郑板桥人文精神和施耐庵、高谷等名人隶属考研的文章在《人文兴化》和会刊上发表。
高岩是“五朝元老”高谷的后裔,今年98岁了,他离休以来,搜集整理了“兴化历史名人索引”、《郑板桥诗词拾缀》、《高谷资料》汇编等有关史料。同时为保护兴化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人文兴化》会刊上先后将他收集的史料登载出来。最近又将他近几年来搜集的人文史料和文稿专门出了高岩专辑(七集)(总第98期),为宣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名城文化遗产树了个好样子。此外,还通过老同志的个人专集等形式,宣传了当今人物如原兴化肉联厂党支书记黄德勋在百岁生日时,专门编撰了专集(总第52期)。解聘如为兴化昭阳街道办人,1935年出生,原是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任新华社编辑兼首席记者,专访过40多个国家,是我们兴化的佼佼者,王老师专门采访,在《人文兴化》会刊上进行专题报道。还有省漫画协会理事,张从义,兴化昭阳街道办人,今年76岁,他从小就喜欢漫画,他锲而不舍自学成才,曾经在兴化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南京市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中,制作许多文明城市的宣传漫画。退休后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多次制作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漫画展到学校、街头进行宣传展览,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欢迎。他创作的漫画作品先后被国内40多家报纸刊物采用,在省内外颇有影响,《人文兴化》会刊专门进行报道宣传。通过历史名人对当今人物的宣传,不仅让老同志相互交流资源共享,而且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兴化,宣传兴化。为兴化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梦萦办好《人文兴化》会刊108期
《人文兴化》会刊是老同志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平台,是宣传古今人物弘扬历史人文精神的窗口,也是提供青少年教育的好教材,为宣传历史文化名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深知办一件事不容易,办好一期刊物更不容易。对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从稿源的征集到定稿排印,从经费的筹措到每一期的赠送是多么不容易。用王老师的话说《人文兴化》会刊之所以坚持出刊11年,在于坚持“老有所为,关爱后代”的信念,坚持依法办事的意识,坚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克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句话,坚持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就拿办刊经费来说,开始只有2600元的补助,这些钱早就用光了,全是靠王老师高考补习班的批改作业经费,靠拿出部分工资,自掏腰包,靠部分老同志的赞助解决。而每一期印刷出刊花费少则二、三千,多则四、五千。王老师与《人文兴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经费的困难,他全然不顾,他深情地说“我虽然年老,身体差了,但我要坚持办下去,沿着红军长征路走下去,坚持办好《人文兴化》会刊。近年来,一心想办到108期,同时收集整理宣传108位兴化当今人物。
一番话,沁人心肺,令人流连忘返。临走时,笔者情不自禁地打开相机,“咔嚓“一下,为王老师留下一张永久纪念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