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引领
 

信仰比子弹更有力量——记靖江市离休干部祁玉良

信息来源:中共泰州老干部局    发布日期:2023-06-06 09:28

时间如同长江水一刻不停地往前走,趟过了战火硝烟、枪林弹雨,印照着斗转星移、时序更张。穿过岁月风霜洗礼,再次回到记忆里那段不可磨灭的往事......

世界上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为了理想而奋斗。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祁玉良,原靖江渡江支前民工连连长,曾获渡江战役二等功。祁老15岁入党,当时特别高兴,宣誓时他对自己说:“我是党的一员,一定要为党奉献终生!”坚定纯粹的信仰让祁玉良忘了什么叫怕,什么叫苦,什么叫累,只觉得浑身是劲,什么事都冲在最前面。

1948年腊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组织动员渡江工作。祁玉良和同村的几名青年主动报名参加,和其他一百余名靖江支前民工积极集训备战,学习防空、水上运输、小船被打翻落水如何自救等。由于表现出色,团长、政委把祁老当作支前民工典型来宣传。

腊月中旬,支前训练进入紧急状态。母亲在家中忧心不止,坐着舅舅推的独轮车,带着鞋子和食物连夜赶到长江边,想看祁玉良一眼。这是枪林弹雨前的送别!祁玉良是独子,八岁失怙,此去凶险,万一牺牲,老母亲靠谁?当时他无暇顾及,只能请同村青年去帮自己劝慰母亲。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次年4月,分区召开渡江誓师大会,现场四张桌子拼成了主席台,点上汽油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像一簇簇信仰的火苗,烧得战士们热血沸腾。在宣誓大会上,祁玉良代表靖江民工团写下战书,代表全县表决心,誓死跟随大军打过长江去。

高举信仰之旗,笃定争先之志,奉献涓滴之力。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让祁玉良用一生的奋斗谱写信仰之歌。

“最后一把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军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怀揣着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信仰,支前民工随军开拔,帮助部队送医疗物资过江,他们明白这是向死的战斗,这是不怕死的冲锋。登船后不久风雨大作,全身都被打湿了,照明弹和火光将黑夜里的长江照得透亮。到了中途,又遇到五六艘敌兵舰,沿途打枪打炮,子弹噼噼啪啪朝支前民工头上打来。接近江阴时,恰遇退潮,船只搁浅,危急关头他们只好下船涉水上岸、抢滩登陆,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将医疗物资运送上了岸。

战火无情,生死一瞬。途中险象环生,有太湖水匪和岸上土匪的夹击,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的包围,飞机来了,其他人可以躲起来,而支前民工们肩膀上挑着百十斤的物资,跑不快,危急关头只能原地卧倒,他们英勇斗争,奋力周旋,一路向南。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要面临生死考验,支撑祁玉良等支前民工的是不计生死、革命到底的坚定理想信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百万雄师,千万人民,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无往而不胜,历史正是在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前仆后继中不断前行。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支前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困难,个中艰苦常人难以体会。从出征到京沪杭战役结束共计200余天,途经两省一市和8个中等城市及32个县,行程近千里。祁玉良等支前民工们经常饿着肚子,背着四十多公斤的生活用品和药品,穿着草鞋每天跑三四十公里,晚上是野营,夏天到了,身上穿的还是冬装。没有一分钱,没有任何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支前民工坚持完成了3895人次接转运治疗任务,沿路还抢救了400多名伤员,最终将他们安全送达上海浦东的伤员接待站。之后祁玉良等一行在上海闵行驻扎下来,但一次也没有睡到床铺,天天在伤员旁边打地铺,日夜照看。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祁玉良所在的连队被评为支前模范连,本人也荣立二等功。渡江支前光荣证,祁玉良珍藏了几十年,上面每一个折痕、每一个字上都带着时光的印迹,七十多年前的经历是他这辈子无法淡忘的荣耀。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以前,战士们过江乘小木船,靠风力和摇橹板,渡江很艰难;现在,走江阴长江大桥,一眨眼就到了对岸。”祁玉良欣慰地说。

和平年代远离了烽火硝烟,但考验仍然有;时代潮流消弭了剑拔弩张,但风险威胁依然在,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不忘历史,砥砺前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不断闯关夺隘;只有永葆初心,才能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进走得更远。


版权所有:中共泰州市委老干部局    备案号:苏ICP备16011111号-1

联系电话:0523-86363255    传真:0523-86361512

离退休干部工作

江苏老干部

泰州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