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平,是靖江市孤山镇山东村的一位肢体残疾人,尽管只有一只手,他却在政府的帮助下学会了江苏非遗——孤山泥狗子制作技能,用一只巧手制作出许多精美的泥狗子产品,还推广到了澳大利亚。
王灿平家住在靖江市孤山镇山东村观音堂埭,距离以做“孤山泥狗子”闻名的旺坝头埭1公里左右。小的时候,他就听埭上人说“泥狗子出在旺坝头埭”,对这种会“叫”的泥狗子多了一份好奇。每次随大人去孤山赶集,总喜欢到售卖泥狗子的摊点逗留。
参加工作后,很长时间没有直接接触泥狗子,但王灿平从新闻中了解到“孤山泥狗子”被评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里还依托旺坝头埭的泥狗子非遗传承人,建立了“孤山泥狗子”非遗传承工作室。退休后,他便投身制作泥狗子。
1989年在工厂的一次操作事故中,王灿平的右手被整个截断,同事们都戏称他是“一把手”。
2022年,王灿平退休了,被企业留用到今年春节前。他不想闲着,春节后开始四处寻找“再就业”岗位,找了几家单位,有的因为离家远不想去,有的因为手有残疾难以胜任。正在他苦恼之时,2月底的一天,山东村党总支书记刘彬找到王灿平,邀请他“来村里做泥狗子吧”。村里正在推进“孤山泥狗子”非遗产业创新发展,急需人手,在村里做泥狗子,离家近,也会有一定的收入。刘彬书记的话,触动了王灿平,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答应了。“后来,我听说这是市残联和镇政府在山东村推行‘非遗传承+残疾人技能提升’模式,优先录用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用劳动创造价值,我很感动,决心好好干。”
不要小看泥狗子,个头不大,还有点笨拙,却很神奇。选泥、捏制、修坯、打响、烧制、上色……有不少奥妙呢,每道制作工序都离不开一双巧手。
师傅知道王灿平是“一把手”,便让他先尝试参与“上色”这道相对简单的工序。哪知道啊,就是上色,王灿平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双手健全的人,可以将泥狗子放在一只手上,用另一只手拿画笔上色,而他只能将泥狗子放在桌面上,左手拿画笔。翻转上色的过程中,泥狗子会在桌面上动来动去,上色很不方便。被这个问题困扰了三天后,王灿平想到一个办法,自制了一个小工具,在一个三厘米厚的小木块上钉一根长钉,用钉子的一头钩住泥狗子身上的打响孔,让它不再翻转,难题解决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灿平又掌握了泥狗子烧制的技巧,就想再多掌握些制作工序,开始学习捏泥狗子。他将黄泥握在左手,单靠左手指没有办法边捏造型边修坯,而将捏好的部分摆在桌面上修坯时又容易变形,经常要返工。开始时,王灿平需要半个小时才能捏出一个似狗非狗的造型来。他向老师傅请教,晚上在家练习,终于摸索出窍门:让泥坯靠着残臂端,通过调整泥坯位置来塑型、修坯。如今,王灿平捏一只身长9厘米左右的泥狗子仅需4分20秒左右,老师傅直夸他进步显著。
要让泥狗子会“叫”,“打响”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考验制作师傅水平的。泥狗子头部和颈部至腹部有孔,可吹出哨声,这个孔是用竹签捅出来的,角度、深度都有讲究。像“孤山泥狗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伯平,手艺了得,一捅就响。“说起来有点难为情,到现在我还没有掌握打响的要领。单靠左手,我一直掌握不好角度、深度,已经试了30多次还没能成功。我不泄气,我还要摸索,相信自己会成功‘打响’。”王灿平坚定地说。
今年,王灿平等人制作的泥狗子摆到了孤山庙会、生祠庙会,吸引了不少游客购买。在“五一”期间的生祠庙会上,有人买了12只泥狗子,说是要送给澳大利亚的亲朋好友。“自己参与制作的泥狗子这么受欢迎,我也很有成就感!”王灿平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要说有什么愿望,首先是希望自己能够快一点掌握泥狗子制作的全部工序,亲手制作出合格的泥狗子,证明‘一把手’也能制作泥狗子。另外呢,也希望配合大家,多到学校、社区宣传‘孤山泥狗子’,让更多人了解‘孤山泥狗子’,让我们的‘孤山泥狗子’越‘叫’越‘响’,为非遗传承做点事,我会坚持做下去。”王灿平退而不休,用劳动创造价值,让非遗项目在传承与活化中迸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