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现在出租的房屋和中介有点纠纷,想来咨询一下……”清晨,靖江市人民法院老法官工作室便迎来了前来咨询的张女士。这样的场景,是工作室日复一日坚守法治服务的生动写照。岁月沉淀的法治星火,在桑榆晚照中重燃新辉,2008年,靖江市人民法院老法官工作室应运而生,一支由88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在此集结,其中71位老党员,平均年龄68岁。从“60后”到“80后”,不同年龄、性别的退休法律工作者因共同的法治信仰汇聚。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鬓发,却从未冷却他们奉献社会的热忱。凭借卓越的工作成效,工作室先后获评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工作室、靖江市“最美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成为靖江法治建设领域的闪亮名片。
精筑“云端+阵地”,延展法治服务维度
工作室以“银龄暖心、双线联动”为笔,绘就“云端汇智+线下聚力”的人才长卷。线上依托老党员交流群,定期发起“法治热点大家谈”“疑难案例云研讨”等主题活动,在线分享从业生涯中的调解技巧,交流矛盾化解的“独家秘方”,群策群力形成“云端智慧库”,让司法智慧跨越时空高效服务于民。线下采用“荣退+报到”模式汇聚银发人才,精心选聘70余位退休专业人才加入工作室。在这里,退休法官们每日“坐堂问案”,以专业的素养和满腔的热忱,为前来求助的群众免费提供代书、法律咨询等法律援助项目。推动司法服务向基层纵深延伸,累计组织180余名老法官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结对开展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活动60余场。老党员夏珀、赵卫民等主动请缨,担任靖江首批“红领顾问”“银龄导师”,主动赋能法律惠民和乡村振兴,续写着司法为民、服务群众的“后半篇文章”。
融汇“法理+人情”,巧解民生矛盾症结
以法律诊断,用情感调解,老法官工作室选聘6位退休法官担任人民调解员,入驻诉讼服务中心参与诉前调解,为群众解开“法律心结”。他们运用“陈燕萍工作法”,成功调解案件数量超3000件,法律条文化作解纷良方,司法温度浸润人心。面对民间借贷纠纷高发态势,“老法官”们主动担当作为,以“俯身倾听、精准破题、法理相融”的工作模式,累计化解此类案件700余件。其中,一起多方巨额借贷纠纷极具代表性。因债务庞大、担保关系复杂,当事人矛盾激化,几近对峙。老同志们历时数月走访当事人及其亲属、债权人,厘清资金脉络与矛盾症结,以法律剖析权责,以情理疏导情绪,经数十次调解,终促成多方和解。2023年以来,老同志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坚持严格保护、能动履职和统筹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依托“江苏微解纷”在线调解平台,成功调处知识产权纠纷500余件,这一举措有力地保护了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聚力“传承+培育”,托举少年法治未来
创新推行“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培育模式,构建“法治守护+成长关怀”双轨并行的青少年护航体系,同时搭建司法经验传承桥梁,为基层法治建设培育新生力量。法治教育护航成长,策划“法润青春”“天使之心”等40余场主题活动,联动靖江多所学校开展巡回法庭,3000余名师生沉浸式感受司法实践。策划拍摄《我是小法官》荣获“庆祝党的二十大”图片新闻“火炬榜”金榜奖,扩大法治宣传影响力。薪火相传赋能队伍,搭建老青法官常态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老青座谈会,组织100余名青年法官与老党员结对学习,传承审判经验。在银发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青年干警快速成长为司法审判与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为法治靖江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时光飞逝,初心如磐。在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靖江市人民法院老法官工作室的银发工作者们始终以赤诚之心践行法治为民,用精湛专业续写司法荣光,持续为靖江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着温暖而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