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朱主任帮助调解,工资终于发下来了”。近日,安徽来兴务工人员赵先生携全家给朱连调解工作室送来“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锦旗,表达谢意。一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圆满化解。
赵先生口中的朱主任名叫朱连,是一位“老政法”,是兴化“银龄”调解队伍的一面旗帜。十多年前退休后,他主动应聘于兴化市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为驻法院调解工作室专职调解员。朱连充分发挥长期从事司法及调解工作所积累丰富经验的优势,十多年来,带领团队通过诉前调解共化解各类民事纠纷、刑事自诉案件3284件,朱连调解工作室也获得“江苏省金牌个人调解工作室”“泰州市‘百灵’个人调解工作室”等荣誉。
近年来,兴化市委老干部局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面对基层治理新挑战、居民群众新需求,依托“朱连调解室”“银龄红管家”等“银龄”治理品牌,激发“银龄”动能,服务社会治理大局,以实际行动唱响和谐兴化。
放大品牌效应,汇聚调解“大能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随着“朱连调解室”在全市产生的品牌效应、“银发生辉·银龄行动”的走深走实,一个个“党性强、威信高、情况熟、经验足、肯奉献”的“银龄”政法战线老党员纷纷加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队伍中来,昌荣镇“亲娘舅”调解室、海南镇“志忠调解工作室”等“银龄”调解工作室纷纷成立。“银龄”调解员中大部分都为党员,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方针、政策宣讲和矛盾纠纷排查相结合,将“坐等来访”向“主动问需”转变。积极推行“四个到位”工作法,实地深入走访,来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甚至当事人的病榻前,把“银龄”调解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形成“党群服务大家享,矛盾纠纷一起议”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宣讲“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大和谐”
2023年,朱连与市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同志利用8个月的时间,组织开展“枫桥经验”巡讲活动,先后到全市26个乡镇街道进行了巡讲,充分调动全市有调解特长的老同志激情。“老调解”们组织成立“银发法律宣讲团”,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村组,通过讲述自己学法、知法、用法的亲身经历,开展“枫桥经验”的再宣讲活动,同时帮助群众“一对一”化解婚姻家庭、老旧小区改造、小区违章搭建等各类矛盾纠纷。老同志们通过“聚人气”的生动讲述和“接地气”的暖心调解,构筑起“预约—咨询—调解—回访”于一体的闭环调解模式,努力实现“大宣讲”推动“大和谐”的工作预期。
发挥银龄特长,助力市域“大治理”
在兴化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银龄”调解员把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收获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前不久,老顾家搞装修改造,一堆建筑材料堆放门口,不料风大刮飞,压坏了邻居老张家的菜地,老张气愤地扣留材料,扬言要当废品卖了。事情发生后,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得知情况后,调解员立即组织双方面对面进行调解。讲道理、摆事实、讲人情,老顾赔偿完老张菜地的损失后,老张也将建筑材料归还。“经过调解后达成了协议,两家老邻居也握手言和了,这个结果我们非常满意。”老张笑着说。
“找个说法”,是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最简单的愿望。“有些老人对于子女讲的话都不听,但是我们一讲,反而听得进一些。”年逾古稀的老村支书、调解员仲维桃,凭着他知人知底、亲近群众的优势,用聊天的方式帮周围村民化解纠纷。他平时走东村,串西家,得知哪里有矛盾,就到哪里聊,白天聊晚上聊、风雨雪天聊、坐车走路聊、田间地头聊,化解矛盾无数。
“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家属不懂,我懂,耐心给家属解释明白,也就为沟通打下基础。”银龄调解员杨荣森、于元庆曾在卫健委工作几十年,不仅熟知法律,更懂医学,为患者和医院架起沟通的“连心桥”。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下一步,兴化市委老干部局将继续深化“银发生辉·银龄行动”,持续擦亮“银龄”调解品牌,引导更多老同志发挥调解优势特长,让“银龄”和“裁判”两种身份擦出火花,为市域“大治理”注入更多“银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