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挥作用
 

永不褪色的赤子心——记海陵区离休干部夏如海

信息来源:海陵区委老干部局    发布日期:2025-08-28 16:00

有一群人,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在废墟焦土上重建家园,在改革潮头里勇挑重担,在桑榆晚景中仍心系家国——他们,就是今天仍健在的广大离休干部。泰州市海陵区离休老干部夏如海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

永不磨灭的难忘记忆

出生于1929年的夏老今年96岁。14岁那年,他在逃亡途中亲眼目睹伪军残害亲人。1945年,年仅16岁的他参加了革命。入伍不久后,他便参加了涟水战斗,在情报失误、对敌情判断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在王家庄遭遇重创,战士们成排倒下。他所在的连队140余人参战,最终仅20余人幸存。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一颗在十米外爆炸的炸弹夺走了战友们的生命,他的左手食指也当场炸断。这些刻骨铭心的战斗经历,成为这位老战士永不磨灭的记忆。

永不褪色的为民情怀

抗战胜利后,许多革命军人脱下军装,转战地方建设。他们将在战争中锤炼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作风带到了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正如夏老所言:“转到地方工作后,我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地方服务40年,不管在哪里,都勤奋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种“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的精神,正是广大离休干部的集体写照。

1952年至1957年,夏老担任区朱宣乡乡长和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创造性地发展“姜曲海黑猪”养殖产业的故事广为流传。面对当时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他深入调研,发掘地方特色资源,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新路。从公社、到大队、再到生产队、再到社员家中,他走遍了每一个角落,用脚丈量民情,用心谋划发展。全公社两万多人养了四万多头黑猪,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形成了“猪肥田—田丰产”的生态循环模式。这一创举得到了时任地委书记的肯定,更荣获国务院嘉奖和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永不改变的革命本色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明朝首辅大臣徐溥储豆自省的故事,被夏老引为终身镜鉴。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权力哪怕再小,也面临着各种诱惑。但夏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自律精神。

1970年调任泰县港口公社书记后,面对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困境,他带领群众创办了十几家乡镇企业,却“没有进过一次饭馆,更没有在群众家里吃过一口饭”。为了招待客商发展经济,他自掏腰包,工资不够就养鸡补贴。对待亲友,他不徇私情,没有为子女、亲戚的工作求过人;对待部下,他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定力来践行。正如他所说:“虽受到抱怨,但我问心无愧。”这份问心无愧,正是对自己革命初心的最好守护。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今天,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休干部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的坚守告诉我们: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勋章不是休止符,而是奋进的号角。他们用一生的忠诚证明:真正的军人本色不会因脱下军装而改变,真正的革命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这些已届耄耋之年的离休干部,就像一座座精神的灯塔。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战场上的壮怀激烈,却同样感人至深;他们的业绩或许算不上惊天动地,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激励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者。

版权所有:中共泰州市委老干部局    备案号:苏ICP备16011111号-1

联系电话:0523-86363255    传真:0523-86361512

离退休干部工作

江苏老干部

泰州老干部